中国正处在社会结构转型期,从改革开放到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法治国家目标的确立,中国社会经济政治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表现在经济生活市场化、利益结构多元化、政治生活民主化、公民主体意识明晰化、社会生活网络化上,这一系列的变化使网络政治参与与传统的政治文化、社会政治制度、政治参与主体的自身素质、经济发展水平之间产生了诸多矛盾,从而使以网站设计为基础的网络政治参与主体参政活动面临一些困境。 首先,网络政治参与受经济发展状况的制约。经济发展状况对主体政治参与的制约和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经济发展水平的落后决定了许多公民在选择是否参与以及如何参与政治活动时,往往以这种参与能否给自己带来经济上的直接利益作判断。这种政治参与的功利性和被动性,往往导致政治冷漠或政治不参与,共至一些人狭隘地认为政治参与“不能带来吃不能带来穿”,因而远离政治,或者产生冷漠、麻木的心理。二是因经济发展水平的落后而造成的支撑政治参与物质条件的欠缺,如信息通讯基础设施的不健全、支撑教育的财富力星薄弱等,直接或间接地形成了对主体参与政治活动的客观制约。网络政治参与需要强大的物质基础作保证,需要有覆盖面广、安全可靠的网络系统作支撑,需要以公民良好的政治社会化水平为依托,所有这些都必须以良好的经济发展水平为基础。三是经济发展运行机制的市场化尚欠成熟造成了政治参与的灰色化、畸形化。人们更加看重“关系”、“人情”等非制度化的方式,而忽视对市场化机制的重运用,参与的动机仅为经济利益所驱使,参与的目的仅限于经济利益的实现,这在客观上制约了网络政治参与的发展。其次,社会政治制度制约网络政治参与。社会政治制度对主体政治参与的现实影响有三:一是制度本身的设计缺陷限制着主体的政治参与;二是制度运作的违愿结果制约着主体的参与欲望;三是制度体系的不良“行为”抑制着主体的参与意识。制度设计存在的不足制约粉网络政治参与的实践。这也是我们始终呼吁和强调对政治制度进行“改革”、“健全”、“完善’的原因。当制度设计与网络政治参与需求之间存在差异时,主体参与政治生活的实践可能流于形式,因而会影响政治主体的政治参与效能感,最终导致政治参与主体的冷漠感。而整个政治制度体系及其运作的不良形象。如政治信息的讳莫如深、政治权力的无所不能、政治机构的戒备森严、政治建筑的宏大威猛、政治人物的神圣神化、政治行为的诡秘高深、政治决策的独断专行等,都可能使政治主体恐惧政治、躲避政治。再次,网络政治参与和参与主体自身素质的矛盾。网络政治参与是一种新型的政治参与形式,具有自身的特点,对政治主体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任何一项客观上存有既定要求的活动来说,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主体都能轻易胜任的。特别是对于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管理国家公共事务的政治性活动而言,政治参与目标的指向性和政治参与内容的严肃性,对政治参与主体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这些素质包括政治参与主体的权利、义务愈识和政治参与技能等方面。换言之,有鞍于政治参与主体政治社会化的水平。应当说,相对于中国社会转型期政治参与的实际需要,公民的政治社会化水平有待提高。最后,网络政治参与和传统政治文化的矛盾。研究表明,政治参与主体的政治参与行为总是受到一定的政治文化的制约。网络政治参与作为主体的一种行为,也是直接受主体的心理动机支配的。有什么样的参与心理,就有什么样的参与行为。而政治主体参与心理的形成,又与其所置身的社会政治文化氛围密不可分。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根深蒂固的传统政治文化。这种文化借助社会的、历史的、政治的、教育的等各种社会化机制和途径被内化为社会成员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意识并最终积淀为个人的政治性格,从而直接支配着社会成员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所作所为。而弥散并渗透在中国现实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道德中心主义、专制主义、民本主义、官僚主义等社会政治意识形态,以及在这些社会政治意识形态的灌输和熏陶下所产生的普遍的崇拜心理、草民心理、国家崇拜心理、权力祟拜与惧怕的二元矛盾心理、狭隘顺从心理等,既是传统政治文化的表现,也是传统政治文化被普遍内化为社会成员政治心理的结果。由这种文化长期熏陶、灌翰而形成的传统政治心理定式,会成为侄桔社会成员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枷锁,制约着网络政治参与的健康发展。毫无疑问,在社会转型期,网络政治参与的困境直接制约了政治参与的发展,也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政治参与发展水平的相对滞后,而且客观上又成为政治发展现代化乃至政治民主化的直接障碍。因此,不断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完善社会政治制度,提高政治主体的政治社会化水平,构建新型的政治文化,就成为摆脱网络政治参与困境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政治参与现代化、政治发展民主化所必须解决的重要任务。
返回新闻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