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的起源从APPANet到万维网

互联网是由许多网络相互连接而构成的,可以看做是广域网的一种特例。Internet(国际互联网,亦称为因特网)是一个典型的互联网,它跨越了国界,几乎覆盖了整个地球。Internet连接了超过160个国家的政府部门、教育机构、企业、网站建设公司和私人组织。尽管没有一个组织能拥有它,但每个Internet用户又能感觉到自己是这个网络中的一员。在本章中,直接称Internet为互联网。 现代计算机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而互联网则不折不扣地起源于冷战。20世纪60年代是一个很特殊的时代。60年代初,随着古巴核导弹危机发生,美国和前苏联之间的冷战状态随之升温,核毁灭的威胁成了人们.日常生活的话题。在美国对古巴实施封锁的同时,越南战争爆发,许多第三世界国家发生政治危机.在美国联邦经费的刺激和公众恐惧心理的影响下,“实验室冷战”也开始了。人们认为,保持科学技术上的领先地位将决定战争的胜负,而科学技术的进步则依赖于计算机领域的发展。到了20世纪60年代末,每一个主要的联邦基金研究中心,包括纯商业性组织、大学,都配备了能体现最新技术的计 算机设备,将计算机互连起来以共享数据的思想得到了迅速发展。 美国国防部认为,仅有一个集中的军事指挥中心是存在致命缺陷的,一旦该中心被核武器摧毁,全国的军事指挥将处于瘫痪状态,后果不堪设想,因此有必要设计一个分散的指挥系统—它由一个个分散的指挥点组成,当部分指挥点被摧毁后,其他指挥点仍能正常工作,而这些分散的点又能通过某种形式的通信网取得联系。1969年,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管理局(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 ARPA)开始建立一个名为ARPANet的网络,把美国几个军事及研究用的计算机主机连接起来.起初,ARPANet只连接了4台主机.当时,从军事要求出发,ARPANet被置于美国国防部高级机密的保护之下,从技术上它也不具备向外推广的条件。 1983年,ARPA和美国国防部通信局研制成功了用于异构网络的TCP/IP协议,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把该协议作为其BSD UNIX的一部分,使得该协议得以在社会上流行起.来,从而诞生了真正的互联网。 1986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NSF)利用ARPANet发展出来的TCP/IP通信协议,在5个为科研教育服务的超级计算机中心的基础上建立了NSFnet广域网。由于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鼓励和资助,很多大学、政府资助的研究机构甚至私营的研究机构纷纷把自己的局域网并人NSFnet中。 1989年,由欧洲粒子物理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开发成功了万维网(WWw),为互联网实现广域超媒体信息截取以及检索莫定了基础。20世纪90年代初期,ARPANet已退出了历史舞台,互联网已成为了一个“网中网”—各个子网分别负责自己的架设和运作费用,而这些子网又通过NSFnet互联起来。 由于多种学术团体、企业研究机构,甚至个人用户的进人,互联网的使用者不再限于计算机专业人员。人们逐步把互联网当做一种交流与通信的工具,而不仅仅是共享NSFnet巨型机的运算能力。 1991年,分别经营CERFnet, PSlnet及Alternet网络的三家美国公司开始为客户提供互联网联网服务,他们组成了商用Internet协会(CIEA ),宣布用户可以把他们的互联网子网用于任何的商业用途。商业机构一踏人互联网领域,就发现了它在通信、资料检索、客户服务等方面的巨大潜力。于是,其势一发而不可收.自此,世界各地无数的企业及个人纷纷涌人互联网,带来了互联网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飞跃。 万维网(World Wide Web, WWW,简称3W或Web)是互联网提供的一种信息检索服务手段。Web原理最早是1989年由当时在欧洲粒子物理研究所(European Organization for Nuclear Research,CERN)工作的软件工程师蒂姆·伯纳斯·李(Timonthy Berners-Lee)提出来的。他提出一套协议,以使分布在世界各地的科学家能通过互联网方便地共享信息和科研成果,这一协议最终被世人接纳.发展成为今天的Web标准。
返回新闻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