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哲学的视阅来研究虚拟世界,实际上是将虚拟世界作为社会结构的一个部分去看待。虽然虚拟世界纷繁复杂网站建设,但是,交往实践是其形成的最本质的特征。因此,对于虚拟世界进行研究的首要问题是将虚拟世界中最本质的行为或杜会关系抽离出来,形成关于虚拟世界的最本质的行为准则.并以此为基础形成关于虚拟世界的伦理和价值观念。为此.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将虚拟技术从基本的工具属性中抽离出来,将其置放在主客体行动框架内。沿着这条思路,技术就成为虚拟世界社会文化构成的一部分,虚拟主体及其环境才是虚拟技术的集中体现,虚拟世界就变成了在技术作用之下的一个主客体之间关系的世界。这样看来,对每一个存在于虚拟世界中的虚拟主体而言,都存在着下列两种关系。
一是虚拟主体与作为其生物主体的原始主体之间的关系。从理论上来看.虚拟主体是在生物主体之上的创造,但是现实的情形到底为何?虚拟主体是如何被创造以及在何种程度上被创造?这应该是理解虚拟世界的关键。仅仅在外表、昵称以及年龄身高等物理特征方面去塑造一个虚拟主体,和在思想、意识、逻辑等方面去重塑自我,二者是大相径庭的。如果是后一种情况,势必会导致生物主体在现实世界中的思想观念的本质变化。因为思想、意识是具有同一性的,而非裂变的。
二是虚拟主体与其他虚拟主体之间的主体间性关系。主体间性理论是20世纪哲学中一个重要的理论范畴。具体地说,主体间性主要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在存在论层面上,它是指任何主体都生活在一个主体际的世界中;在认识论层面上,它是指不同认识主体对于客观对象的可沟通性。其中,主体性与主体间性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在虚拟世界中,虚拟主体与其他主体之间的关系是通过交往实现的。虚拟主体之间缘何才能达成有效沟通?由此所导致的交往实践又具有怎样的特征?以往我们将太多的注意力放在了对网络交往实践的理论抽象上,而忽略了这种实践的具体表现方式和特征。我们曾对BBS交往实践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虽然从技术提供的角度来看,人们的交往范围可以无限大,但是在实际的网络交往实践活动中,人们更倾向于将交往的范围锁定在4-6人之间。这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交往范围没有多大的差别(白淑英,2002)。可见,仅仅从技术提供的角度去构建关于网络交往实践的哲学,是容易得出片面论断的。从另一个角度而言,我们知道虚拟主体间需要达成有效沟通,这就需要彼此之间达成共识和主体间的互识才能实现。也就是说,虚拟主体只有在彼此对对方的虚拟程度达成一致的认识基础上,沟通才具有可能。因此,在网络交往实践中,虚拟技术究竟在何种程度上影响着人们共识和互识的基础,是我们在提出相应的结论之前就应该弄清楚的一个关键间题。
要研究虚拟主体与原始主体之间的关系以及虚拟主体间性,就要深人到虚拟世界之中去认识它。以往的研究仅仅停留在从现实的视角看虚拟世界,或者从想象中去思辨虚拟世界,其直接的后果是.将本来是应用于现实生活世界的理论与虚拟世界进行简单对接或者重新阐释。在此4础上所获得的结论,实际.上是在技术可能性的前提下对既有理论进行重新阐释的过程。其实,虚拟世界需要属于自己的社会知识和理论体系。换个角度看,嵌人了虚拟世界的现实生活世界也面临着解构与重构。这不仅体现着“主客体”思维范式的转换,也意味着“时空”框架的重组。总之.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相互嵌人性,要求我们从实际出发,去构建关于虚拟世界的哲学。
在社会哲学的视野下去研究虚拟世界.首先要在实证基础上对虚拟世界进行形而上的建构。这意味着我们要立足于两个基本点:第一,要遵循实证主义原则。为此.要减少思辨的社会哲学和形而上,强调社会知识的可靠性与真理性取决于观察和实验的研究取向。因为,社会知识本质上是实践取向的。第二.要在实证的基础上.对虚拟世界进行形而上的建构,并以此来指导虚拟世界的实践行为。
实证荃础上的建构主义之精神实质,从认识论的角度而言,就是实在主义和建构主义的结合。按照芬伯格的想法,是“把实体主义者和建构主义者对技术本质问题的解答放在一个具有两个层次的统一的框架之中。第一个层次或多或少相当干技术本质的哲学定义,第二个层次相当于社会科学对技术本质的思考。……从这个角度看,描述技术本质的工作不只有一个方面,而是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解释技术客体和技术主体的构成,我称之为‘基本的工具化’.另一个方面是‘次要的工具化’,强调技术的主客体在具体技术框架中的实现”(安维复,2002)
从方法论角度上讲,实证基础上的建构主义之精神实质,就是实践和理论的结合。在马克思看来,实践是人之本质的存在方式。实践体现着人的根本的生存困境,即人的分裂及人的生活世界的分裂,体现着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思维与存在、梢神与生命的分裂。随着实践的发展,人类将最终克服这一分裂状态,重建完整的生活世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完整人),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理想社会中,“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了立群,2005虚拟世界的哲学不应该排斥哲学向经验主义和日常生活世界的回归,但是也不能将日常生活世界庸俗化,虚拟世界的社会哲学应该是经验主义基础上的超然。
返回新闻列表